略論新媒體賦權背景下的女性維權
近年來,隨著社會結構的急劇轉型,社會行動者的政治表達和利益維護活動增多。維權意識和行動的覺醒是社會趨于現代化的標識之一,特別是中國女性運用媒體維權的意識更加強烈,渠道也趨向多元,建立有效、理性、暢通的表達路徑保護女性權利越來越迫切。這一趨向令人不禁沉思,新媒體作為大眾傳播的新興傳播形態(tài),為這些現代行為的完成做了哪些助推的力量?
一、緒論
(一)時代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互聯網的規(guī)模也迅猛擴大,像微博、博客、QQ等方式的新型媒體不斷發(fā)展,其在社會各個方面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明顯。中國接入互聯網不到20年,便已在網民數量上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8年8月發(fā)布報告: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其中,中國網民男女比例為 52.0:48.0;2017年末,中國人口男女比例為 51.2:48.83。中國網民性別結構逐漸與當前的人口性別屬性趨同。相較以往,女性網民數量有明顯的提高。女性使用新媒體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案例也越來越多,并已起到顯著作用。
(二)新媒體賦權
著名管理學家奎因·米勒指出“賦權是指下屬獲得決策和行動的權力,它意味著被賦權的人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權和獨立性?!标P于媒體賦權,西方的研究較為成熟:在弗萊雷和阿林斯基的著作中,賦權最早被視為一種傳播過程,他們都認為傳播過程促進了賦權。就目前我國的新媒體發(fā)展情況而言,新媒體賦權的案例覆蓋在各個領域之內,新媒體的使用者在獲取信息、表達自我和爭取權利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優(yōu)勢,并且隨著新媒體影響力和傳播效果的擴散,新媒體賦權者的能力逐步提升,尤其是話語權的爭取和發(fā)聲,在維護自身權益,爭取正當利益的案例中尤為凸顯。
對于新媒體的使用者而言,新媒體的賦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即受益和增強權利意識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新媒體為使用者提供了發(fā)聲的渠道,讓維權不再是“無聲的抵抗”,這也是爭取自由表達的體現。與此同時,新媒體賦權在話語表達的內容上更為自由,在新媒體逐漸顛覆媒介格局的今天,改變了傳統媒體控制傳播與輿論的固有生態(tài)。新媒體賦權的能量讓話語傳播更加有序,“自由、共享、支持”成為新媒體使用者的宣言。
(三)女性解放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女性解放運動一直在不斷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女性解放之路不僅沒有停止探索,而且獲得越來越多的成果。21世紀的新紀元,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明顯改善,并于各個領域對女性的認知、才干和價值予以認同。女性的解放并不只是身體的自由,更多的是將社會賦予的權力還給女性,擺脫落后思想的束縛。新時代的女性活躍在各個領域,并積極主動參與到社會建設和發(fā)展之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實踐進步,并將對物質和精神的交換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女性在工作、生活和權利方面逐漸發(fā)揮了能力和才干,實現著女性解放運動的追求。
在社會公共領域,女性不只是附議者,而是和男性一樣,取得了經濟獨立、文化提升,她們參與到社會生產資料的創(chuàng)造中。同時,也在公共領域中嶄露頭角,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社會地位,而且為女生的全面自由打通了道路。反之,又能促進女性生存環(huán)境的改善,進一步提高女性自身的能力和權利意識。
二、現代女性的法律意識
(一)有關女性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
我國對于婦女合法權益保護的法律體系,以憲法為基本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為主題,同時包括各項法律法規(guī)在內的對婦女權利和義務的條款。然而,通過性別研究的視角去分析和紳士這些法條,雖然沒有直接歧視女性的內容,但是身為弱者的婦女并沒有獲得相應的保護,尤其在法律應當保護弱者和少數的原則之下。在反家庭暴力法通過之后,中國對于婦女保護的法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然而還有更多的領域需要對婦女給予特殊的法律需要,如反對性別歧視法、發(fā)性騷擾法等,而且對婦女所受侵害之后的救濟措施更是少之又少。
(二)女性權利主義
關于女權的定義一直存在爭論,早在19世紀80年代的英文當中出現了女權,當時旨在支持男女在法律上的平等和政治權利的獲得。自此,對于女權的意義一直在演變,尤其是21世紀以來,女權活動的國家和地區(qū)越來越廣泛,一般是以相處男女的性別歧視,結束對女性的壓迫而進行的社會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解放思想的言論和文化活動。
于中國而言,中國的女權思想和實踐幾乎處于空白狀態(tài)。尤其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經濟迅速騰飛,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反思女權,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逐漸意識到自己長期處于“無我”的狀態(tài)。但是,中國的女權是夾雜著本土性別文化的女權,不是女權主義,而是女性主義。不過,相對于之前的狀況,對于新時代女性而言,這是極大的進步,社會開始認知女權,女權活動進入公眾視野。
三、新時代的女性維權
(一)媒體賦予權利
媒體賦權的過程是公民在傳播過程中的參與行為,這是一個不斷交織的過程,利益表達、情感積累和訴諸爭議甚至產生的網絡暴力,其目的在于提高個人的權益和生活質量,無論是物質上得到賠償、環(huán)境得以改善,還是精神上得到慰藉和滿足。新媒體的傳播效果不可控制,由此產生的社會影響也顯而易見,公民通過新媒體進行的話語表達和利益爭取,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促進社會制度的改善。
多數情況下,新媒體賦權中“權”的概念被理解為“權利”,然而在賦權理論中,“權”指的是“權力”。社會學家布迪厄爾指出,話語不單單是一種技能,更意味著有權利說,即有權利通過語言運用自己的權力。新媒體賦權的過程中,話語權具有權力和權利的雙重屬性。哲學家米歇爾·福柯最早提出“話語權理論”:話語是一種權力關系,是權力的表現形式,是知識傳播與權力控制的工具,它意味著誰有發(fā)言權,誰無發(fā)言權。新媒體的使用者甚多,具有匿名性,無法查明是誰在發(fā)言,是誰在附和,然而他們分散的話語權卻能通過新媒體進行整合,集體的力量形成輿論的壓力。新媒體技術的進步,為公民的自我覺醒和維權提供了土壤。同時,新媒體賦權也促進了公民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二)女性運用媒體維權的典型案例
中國的家庭觀念強調集體主義和面子,即顧全大局而忽視個人利益。對個人而言,對于“打官司”也比較厭惡,甚至害怕,遇到侵權案件時,多數人選擇隱忍或者找他人調解等方式進行解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選擇走法律程序,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尤其是面對家庭暴力,受害女性往往會受“家丑不可外揚”傳統思想的影響,而選擇默不作聲,并不訴諸法院。
2011年9月初,“瘋狂英語”創(chuàng)始人李陽的妻子Kim通過微博曝光對李陽其實施家暴,該事件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她一改以往溫情的方式,利用新媒體的手段,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備受傷害的Kim于10月末向朝陽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離婚并分割財產。Kim稱無法忍受李陽的家暴,她提出直接撫養(yǎng)3個女兒。2013年2月3日,法院認定李陽家庭暴力行為成立。法院判決:準予李陽和妻子離婚,三個女兒由李金撫養(yǎng),李陽支付三個女兒撫養(yǎng)費每人每年10萬元至18周歲;李陽向李金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財產折價款1200萬元。她是萬千家庭暴力受害者的縮影,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受盡了折磨,然而她沒有隱忍也沒有沉默,而是借用了新媒體的力量積極反抗,維護權利。她給家暴受害者們做出了榜樣,同時也向社會宣布女性雖是弱者,但不能任由社會的漠視而縱容暴力者繼續(xù)行兇。她是新時代女性運用新媒體維護權利并獲得成功的案例之一,也為公眾社會對女性的正當利益維護提供了參考。
(三)女性話語爭取和權利維護的意義
時代在變,中國在變,我國新媒體的發(fā)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新媒體提升了公眾的話語權,話語權不應僅僅是“一個人想說什么話就可以說出來的權利”,而是話語的發(fā)出這有具體的信息源,同時發(fā)出的信息真實有效,通過新媒體的渠道進行傳播,在受眾接收信息之后再次進行有效傳播,才能讓話語變得更加有力,這才能讓話語權得到正確地行使。同時,婦女為個人及群體的發(fā)聲,充分運用了新媒體的功能,也讓新媒體的使用者意識到其背后的力量,不只是社交的工具,而是維權的武器。
對于女性而言,在現實社會中,遭受侵犯有著歷史以及現實的種種原因,實現女性有效維權是真正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國家的體現。女性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作為信息源,運用新媒體,發(fā)出其所要傳達的信息,受眾者對該信息做出反應,表示支持或是反對。尤其是在婦女身為弱勢群體,發(fā)聲渠道單一,力量微弱,在得到眾人的幫助過程中,傳播的效果不斷放大,讓更多的人意識到保護女性權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對于中國的女權而言,新媒體為群體的利益爭取和話語表達提供了平臺,讓更多的女性解放思想廣為傳播。此外,新媒體的發(fā)展在女性維權方面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手段,也為現代社會要求的男女平等的真正實現提供了新的保護手段,順應時代潮流。
四、結語
女性的發(fā)展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標志,重視女性發(fā)展,實現男女平等。解決家庭矛盾。女性意愿的自由表達,由原來通過媒介他者轉述到如今的自我賦權進行發(fā)聲,這是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成果。擁有世界上成本較低的自媒體渠道,自由表達的傳播介質受到越來越多女性的使用和青睞。新媒體對于女性解放運動而言是一種契機,也是媒體賦予女性群體權力的有力補充。就某種意義而言,這也是我國公民社會的重要體現。新媒體的賦權,不僅給新時代的女性群體帶來各種便利,也進一步促進女性意識的覺醒和群體認同感。我們女性要學會運用新媒體來實施自己的話語權,改變傳統的思想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本文來源:《視聽》:http://xwlcp.cn/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