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民新聞”的困境
微博上的新聞按照發(fā)布主題通常分為這樣三類,經微博后臺認證的權威媒體發(fā)布的信息、網絡大V們發(fā)布的信息以及由公眾上傳的各種文字、音視頻信息。(包括為伸張權益,受害者主動發(fā)布信息以及網友在新聞現場提供的新聞線索)。
權威媒體在微博上發(fā)布的信息,信息生產主體仍然是媒體機構,不屬于公民新聞,因此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內。網絡大V們通常在現實生活中擁有各種身份資源和影響力,在微博上發(fā)布信息是其現實影響力的進一步延伸,雖然從身份上來說也是公民,但屬于所謂的精英階層,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公民記者不同,也不是探討的重點。我們重點討論由廣大微博用戶上傳的信息,以此檢視我國到底是否存在“公民新聞”。
(一)為爭取權利發(fā)布信息
雖然微博上的信息為媒體提供了新聞線索,但是這種新聞通常是受害者為了伸張自身的權益不得已為之。按照其主觀意愿來說,用戶并非主動自愿上傳相關信息,而是因為受到侵害而采取的一種尋求幫助的無奈之舉。這和西方社會“公民新聞”中公民主動搜集新聞線索進行新聞采寫完全不同。
(二)用戶提供新聞線索
第二種方式由用戶提供新聞線索。不過這種新聞依托于偶然性的突發(fā)事件,也就是用戶恰好在新聞事件的現場,通過文字描述、圖片、短視頻等方式將現場實況發(fā)布到微博上。
我國社交媒體上的用戶以消費者為主,其生產內容和目的也以以爭取權利和自我表達而非公共參與為主,從實務層面來說,我國目前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新聞”。而所謂的“人人都是記者”只不過是新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公眾憑借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發(fā)泄情緒、表達看法,而由此產生的一種樂觀論調。
總結
我國目前既沒有孕育出“公民新聞”產生的社會基礎,也沒有培育出具有公民意識和社會擔當的“公民記者”,就在“公民新聞”還尚未實現的時候,“調查記者行業(yè)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趨勢。傳統(tǒng)媒體調查記者從業(yè)人數下降幅度高達57.5%,新媒體機構新增調查記者數量比較有限,整個調查報道行業(yè)面臨人才流失和隊伍萎縮的嚴峻考驗。”
面對頻發(fā)的輿論事件和撲朔迷離的新聞事實,社會現實似乎昭示著調查記者寒冬已至,如果沒有他們,依靠目前規(guī)制下的專業(yè)媒體,“公民新聞”還遠未實現的情況下,公眾還能直擊新聞真相嗎?或許,不盲目樂觀的一味贊頌“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而冷靜思考當下真實的傳播環(huán)境,走出各種力量建構的“公民新聞”幻境,是我們反思的第一步。
本文來源:《視聽》:http://xwlcp.cn/w/xf/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