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學生德育及其實效性提升路徑
一、新時代高校學生德育的重要性
(一)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
中華民族自古重德?!蹲髠鳌氛J為人生“三不朽”首在“太上有立德”,《周易》強調君子應“以厚德載物”,《論語》中記載孔子對德與才的見解是“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可見一斑。德在不同方面的規(guī)范,往往體現在中華民族歷史中無數仁人志士的身上,使得我們這個民族在一次又一次衰亡之際能重新振作,再次崛起。何也?人以德立,國以德強,族以德興。
德行非天成,后天教化之。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之本,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青年人作為受教育的主要群體,不拘于虛,不篤于時,不盲從于陳規(guī)陋習,意氣風發(fā),生機勃勃,能將教育內容最高效轉化為行動、轉化為成果,青年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才能“有前途”,民族才能“有希望”。
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之本,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高等學校作為青年一代本領培養(yǎng)、專業(yè)教育與價值觀塑造的最高學府,處于我國縱向教育體系的最高地位,是青年一代全面發(fā)展的主陣地,肩負著向國家培養(yǎng)輸送人才的重要任務。因此,高等教育應圍繞“立德樹人,以德為先”展開。高校必須將“立德樹人”原則貫穿到學生教學和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好代課老師和輔導員隊伍的重要作用,搫畫育人大格局。這是時代賦予高校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品德是衡量新時代高校學生成才的首要條件
隨著時代發(fā)展,我國社會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必須具備崇高杰出的道德修養(yǎng)?!叭硕鵁o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yǎng),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币粋€人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本領是這個人專業(yè)知識、業(yè)務技能的體現,但一個人若沒有崇高的道德操守,就不可能不可能很好地集聚和發(fā)揮才能,更不可能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甚至有可能會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利作出有違正確價值觀或是法律的事情。
種種歷史事實證明,無德之才比平庸之人易制造更大禍害,國之亂臣賊子、家之忤逆敗子往往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道德敗壞、品行不端者,無論多么有才華,都不可能稱之為人才。如今的新時代里,能夠為國家民族做出貢獻的人才必然是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的人才,而這高尚信仰首先要有高尚優(yōu)良的品德操守。作為新時代的高校學生,時代賦予的責任重大,需要為了社會和個人而拼搏奮斗、砥礪前行,其中理想信念不可或缺,因而品德操守也不可或缺。但凡無德便不是人才,品德操守必須成為衡量高校學生成才的首要條件。
二、新時代高校學生德育的現狀
(一)新時代高校學生群體的新特點
新時代高校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深受父母寵愛甚至是溺愛,同時新時代高校學生成長的這個時期正是社會迅速變遷,物質經濟和科技信息迅猛發(fā)展的時期。新時期的特點對該群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處在新的社會生長環(huán)境下,新時代的高校學生群體也呈現出新的特點。這些特點既有有主見、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接受新事物快等優(yōu)秀特質。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特點增加了高校對其進行德育的難度:
首先,新時代高校學生敢于挑戰(zhàn)權威,注重平等關系?!白饚熤氐馈睔v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傳統(tǒng)教育關系中,學生往往認為老師就是權威,只要是老師講授的知識都是正確的,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師生關系也產生了潛移默化地變化,新時代高校學生往往將尊重師長建立在不違背個人意愿的基礎上,并且敢于對老師所講授內容中自己不認可的部分提出問題,這增加了高校德育的難度。
其次,新時代高校學生接受更多的新興事物,與教師的某些傳統(tǒng)觀念存在一定代溝。該群體從小變會熟練使用新媒體,并從中迅速獲取想要檢索的信息,具備思維活躍、想法新奇、勇于創(chuàng)新的新特點,但這也導致了高校學生與教師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代溝,這對新時代高校德育造成了無形的阻礙。
最后,新時代學生有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新特點。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相較于舊時代更加自由,社會包容度更高,該群體常常個人主義至上,喜歡凸顯個性,對不符合個人價值觀的事情會直接提出質疑,合作意識較差,這也使得高校德育效果成效較慢。
(二)新時代信息網絡的迅速發(fā)展
當今時代,互聯網已成為社會各行各業(yè)之必需,也是我們每個人工作和學習之必需,可以說整個社會的運行都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ヂ摼W信息具有種類繁多、價值良莠不齊、更新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特點,在為高校學生帶來獲取有用信息的便利、拓寬眼界的途徑和娛樂休閑的多樣性的同時,也衍生出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以現代媒介(電視、戲劇、網絡、電影等)為主要載體,內容淺薄空洞,以戲劇化的濫情表演使人放松神經、達到快感的一種“泛娛樂化”文化現象。
聯網行業(yè)數據分析:2021 年中國成年人每天看手機的時間達到 196 分鐘(3 小時 16 分鐘),而中國45.8%高校學生日均使用手機時長高達為3-6小時,那么新時代信息網絡的迅速發(fā)展、“泛娛樂化”文化現象的出現和高校學生網民的增加無疑對新時代高校德育造成不可避免的嚴峻挑戰(zhàn)。
一方面,中國網民素質良莠不齊,不乏一些低素質鍵盤俠群體和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絡的虛擬性傳播不實信息,對社會熱點、難點和敏感話題惡意炒作、制造出誤導大眾的言論,甚至散布一些謠言,這些負面輿論極易影響三觀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高校學生。
另一方面,伴隨著網絡媒體的發(fā)展,一大批網絡紅人應運而生,通過搭乘新媒體這一紅利快車,吸引了大批青年群體的關注。不可否認,這批網絡紅人不乏傳播正能量的積極正面形象人物,但同時也存在大量通過惡俗、低俗、媚俗的內容與形式博眼球的負面形象的網紅,而這些網紅卻通過這樣的方式輕松賺取流量和金錢,這粗化了高校學生審美觀、模糊了高校學生價值觀標準,對高校學生道德價值觀造成了負面影響。
(三)仍舊存續(xù)的“兩個社會”的負面影響
不同于更早年代處于大學校園“象牙塔”狀態(tài)的高校學生,新時代高校學生與社會面的聯系更為深入和廣泛。因此,在社會諸多不良習氣的步步浸染下,也更易扭曲價值觀念,喪失理想初心,陷入“攀人情”“走關系”“炫富”“攀比消費”“享樂縱欲”“唯利唯己”等形形色色的“社會糟粕”中去,對德育效果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從本質上講,上述諸多“糟粕”主要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一是集中體現“人的依賴性”的“封建糟粕”,即“人情社會”;二是集中體現“物的依賴性”的“資本糟粕”,即“消費社會”。
“人情社會”是在中國社會歷史中長期存續(xù)的,建立在血緣情感的倫理理性、以各類“常情”為原則的社會交往規(guī)范及以情感中介的社會資源交換這三個層面上的一種社會文化,其核心是依靠道德約束的、遵循特殊主義(差序格局)的、延遲且模糊回報的交換。這種“人情社會”文化因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而在不同程度上為社會主體認可和遵循,但在當今社會其負面弊病也十分明顯:“人情物化”越發(fā)造成人際關系的虛假和睦與實際的緊張對立,造成情緒焦慮與情感空虛;“禮尚往來”漸漸成為孕育“人情貪腐”與“不正當人情交換”的“溫床”;“世交圈層”變相地加劇了階層固化。如今的大學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青年人逐漸步入社會的場所,因此高校學生也會無可避免地面對“人情社會”的各種“酒桌文化”、“送禮風俗”、“禮金攀比”等情境。
“消費社會”是體現資本主義社會“物的依賴性”的當代形態(tài)。它用“虛假需要”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發(fā)展與個人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僅會加重貧弱者的物質與精神負擔,更會導致“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被商業(yè)資本扭曲異化。當代高校學生占據了“消費社會”影響人群中的極大份額,他們接受著被資本包裝的同樣的流行文化,看著同樣的娛樂節(jié)目與商品廣告,追著同樣的偶像明星,玩著同樣的互聯網游戲與娛樂自媒體……即使物質生活有著巨大的差距,但對“物-符號”商品消費的生活追求卻幾乎沒有差別,屢屢產生“超前消費”“偶像消費”“攀比消費”等問題。
三、新時代高校學生德育實效性的提升路徑
(一)發(fā)揮好輔導員隊伍對高校學生的德育作用
高校輔導員是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承載著組織、實施與指導高校學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職責。高等學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就必須發(fā)揮好輔導員隊伍對高校學生的德育作用。
首先,高校輔導員在德行方面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最親近的師長和最可靠的守護者,其一言一行無疑都受到學生的關注,并且對學生的言行舉止產生直接影響。因此,輔導員必須嚴于律己,做到為人師表,向學生們樹立榜樣模范。
其次,高校輔導員應注意長期堅持學習、不斷充實、提升自我。一方面,輔導員需要長期堅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關心時政,關注國際國內大事,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認真學習最新政策,做到思想上“與時俱進”。另一方面,輔導員需長期堅持理論結合教育實踐,深入理解理論,結合所學理論,靈活運用工作。
再次,高校輔導員應注意對各項工作能夠履職履責,熟練掌握,有序有力有效開展。要能夠以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價值引領;要能夠熟知班級組織要求,帶動和引導學生進行班級建設;要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態(tài),有效進行學風建設;要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心理狀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要能夠掌握學生相關專業(yè)就業(yè)知識與信息,為學生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與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指導;要具備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和盡職負責的職業(yè)道德,堅持長期進行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工作;要具有沉著的心態(tài)和冷靜的思維,有能力應對各種校園危機事件。
(二)推進課程中的德育功效
利用專業(yè)課程間接對大學生進行德育和輔導員直接進行德育相結合也是重要的渠道。課程德育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德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二者的核心內涵都是育人,也就是最終都要落腳在德育上。但二者在定位、內容上各有側重。對高校學生的德育要取得成效,必須推進課程中的德育功效。開展這項工作要注意四個方面:
首先要加強理念引導,強化協同德育觀念。一是要完成協同德育邏輯的系統(tǒng)性統(tǒng)合,在這種格局下,要將德育理念、正確價值觀與其他學科的科學定位,實現學科理論層面的相互融通和相互支撐。二是要對專業(yè)課老師形成德育嵌入教學的理念引導制度,在教學院系內部充分交流研討,形成常態(tài)化的教研室研討制度,為專業(yè)課教師自身找準定位,進而做到德育的自律和自覺。三是對思政教師要加強引導,激發(fā)其學科自信,深刻認識到德育在高校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要明確責任落實,提升主體德育能力。一是要著力強化教師德育意識,搭建各高校德育建設交流平臺,加強德育建設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研究,構建多層次德育建設研究體系。二是通過制度設計落實德育責任,在崗前納德育相關培訓,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督導聽課、教案檢查等監(jiān)督機制,在教學后引入追責問責機制,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再次要提升教育水平,發(fā)揮顯性教育功能。一是提升德育專業(yè)性,深入了解學生狀況和問題,進行科學研判;二是增強德育時代感和代入感,使課程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關注學生在時代變遷中的新問題、新困惑、新境遇;三是強化德育理解力,針對性“有理講理”,進行提前性追問和反思。
最后要圍繞立德樹人,打通培養(yǎng)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把德育融入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具體備課中,通過在專業(yè)課教師和輔導員之間形成定期交流,實現雙方知識互補效應。二是把德育融入課堂教學建設之中,恰如其分融入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核準和教案評價中,落實貫穿于大綱、教材、課堂、研討、實驗、作業(yè)論文等各個環(huán)節(jié)。
本文來源:《人生與伴侶》http://xwlcp.cn/w/xf/31052.html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