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解讀-文學論文
一、集體無意識與原型
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無意識主要是個人長期生活,特別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壓抑的心理內容。而榮格則從考古學、人類學和神話學的角度上,提出了“集體無意識”這一概念。他指出在一些即使從來沒有相互接觸、相互交流過的不同的文化中,也常常存在著一些相同的原始意象,在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們賴以產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榮格認為“或多或少屬于表層的無意識無疑含有個人特性。作者愿稱為‘個人無意識’,但這種個人無意識有賴于更深的一層,它并非來自于個人經驗,并非從后天獲得,而是先天就存在”。關于“更深的一層”,榮格把它稱做“集體無意識”,他認為這種集體無意識對立于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所體現出來的行為方式和內容所有地方和所有個人都必須存在,并且在這些地方和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大體相似的。換句話說就是,由于集體無意識在所有人身上的表現都是相似的,因此這種無意識就構成了一個心理基礎,這種心理基礎是超個人的,也就是說它存在于所有個體身上。與此同時,榮格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原型”也被提出來了。根據他的觀點,原型可以而且應該被認為是“集體無意識”理論的核心內容。榮格認為:“個人無意識的內容主要由帶感情色彩的情緒構成,它們構成了心理生活中個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就是所說的原型。”借用心理學有關理論,我們可以認為在榮格看來,人類心理結構的基本模式就是原型。因為他說:“原型是領悟的典型模式,每當我們面對普遍一致和反復發(fā)生的領悟模式,我們就在與原型打交道。”原型在人類的心靈生活中不斷反復出現。這種心理活動的基本模式是人類遠古命運的積淀和濃縮。
二、集體無意識、原型與作品創(chuàng)作
在榮格看來,藝術家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系與土壤和從中生長的植物之間的關系非常相似。通過了解植物的產地,我們可以知道并理解植物的特性,但這并不是說關于植物所有的重要的特征都可以通過了解植物生長的土壤來了解。因為植物雖然是土壤的產物,但它也是一個生命體,在植物身上我們可以發(fā)現其“自身包含自身”的過程。這個包含過程在本質上是獨立于土壤的性質,與土壤的性質沒有任何關系的。對于植物及其相應的特征來說,土壤所起的作用只是加速或者延緩它的一些特征的形成,而對于植物的本質卻沒有任何影響。藝術家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系也是這樣。藝術家創(chuàng)作了藝術作品,但是藝術作品本身所附帶的意義和本質是藝術作品與生俱來的,任何外來的因素對它都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對于藝術家來說藝術創(chuàng)作只不過是一種無意識的自發(fā)活動而已,個人無意識中的自主情緒是創(chuàng)作沖動和創(chuàng)作激情的重要來源,而藝術家本人也只是這種自主情緒的工具和俘虜。因此,榮格認為,“藝術是一種天賦的沖動,它抓住一個人,使他成為它的工具。藝術家不是擁有自由的意志,尋求實現其個人目的的人,而是一個允許藝術通過自己實現藝術目的的人”,“孕育在藝術家心中的作品是一種自然力,它以自然本身固有的狂暴力量和機敏狡猾去實現它的目的,而完全不去管那作為它的載體的藝術家的命運?!睒s格的這個觀點,看上去與現代文本理論有些相似,其實相差甚遠。現代文本理論強調的是作品在完成之后便具有了它獨立于作者的意義,而在榮格看來作品在創(chuàng)作之初就已經不是作者的東西了。當創(chuàng)造力占優(yōu)勢時,這種無意識就統治而且影響了作家的生命,使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違背其主觀愿望。并且,由于藝術家所意識到的自我被一股源自于其內心的潛流所席卷,藝術家自身也就成為正在發(fā)生的心理事件的旁觀者,而對于正在發(fā)生的這些事件,藝術家是束手無策的。因此,可以說,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集體無意識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維的來源,通過原型,作者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不是自己一個人的思想和情感,而是千萬個人的思想和情感。“不是歌德創(chuàng)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chuàng)造了歌德”,“詩人是否意識到他的作品與他一起出生、生長和成熟,他是否以為他的作品是他通過構思從虛無烏有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無關緊要,他的看法改變不了一個事實,他的作品超越了他,就像孩子超越母親一樣”。
但是,并不是說藝術家可以將這種集體無意識表現得很明顯就能讓讀者很快領悟。實際上,就像個人無意識會被受到壓抑一樣,對于集體無意識,藝術家往往有意無意地遮蓋一些東西。在《心理學與文學》中,榮格借用斯皮特勒的話,詩人關于他的作品所說的常常詞不達意,離題甚遠,因此,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別的,而是維護日常經驗的重要性,使它不受詩人本人說法的影響。
三、集體無意識、原型與作品欣賞
榮格曾說過,讀《尤利西斯》的感受如同是靈魂在受著地獄魔鬼的折磨,書中的每一個句子都激起一個期待,但到了最后卻又不得不放棄期待,因為所有的期待都無法實現,他無法把握這本長達七百三十五頁的書到底在講些什么,因為這本書是無限的,即使是一千四百七十頁甚至再長幾倍也不會減低它的無限性,本質性的東西仍舊不會說出來。但是榮格又說在這本書中藏著一個秘密,這個秘密并不會向那些誠心竭力地讀這本書的人顯示,它只向那些以尤利西斯的眼睛持續(xù)七百三十五天并凝視他自己的塵心與精神的人袒露。在創(chuàng)作時,藝術家是由無意識推動而不能自已,而在閱讀時,讀者也需要深深受著無意識的影響。
集體無意識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在長期的文化積累的過程中,一個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思想、習俗、情緒、性格、精神在個人身上的沉淀。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接受這種沉淀。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作品由于受到集體無意識的推動,表現出了整個人類共同的感情,從而超越了藝術家自身,而讀者在閱讀時,他的情感同樣不是自己一個人的情感,他的情感已融會到整個人類的情感之中,他將自己的命運當做了整個人類的命運,同時把整個人類的命運當做了自己的命運。也正如榮格所說,“每一個原始意象都有著人類精神和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復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余,并且總的說來始終沿著同樣的路線,它就像心理深層一道深深開鑿過的河床,生命之流在這條河床中突然奔流成一條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樣在寬闊然而清淺的溪流中流淌”。只要再次面臨以往那種幫助自己建立起原始意象的類似的情境,這種情形就隨時可能會發(fā)生。
因此,為了使作品完成并完善,藝術家會充分利用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使作品的精髓得以盡情地展示;而在作品欣賞的整個過程中,在人類歷史中沉淀并體現于單個個體的無意識,始終影響著讀者對作品的理解,而這些歷史沉淀在不同個體上的反應形式的不同又使讀者對同一件藝術作品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正如句子“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所表達的那樣。
也許我們如今我們早已遺忘文學——不管那些簡單的詞語和句子是怎樣承負著人類的命運?;蛘呤俏覀円呀浟晳T于這種承負而感覺麻木。從古希臘到中國另外遙遠的國度,從俄狄浦斯刺瞎自己雙目的那刻起,從普羅米修斯被縛在高加索山的那刻起,從西西弗推動著巨石上山的那刻起,從精衛(wèi)填海、共工觸山、刑天斷頭、禹從鯀的腹內誕生的那刻起……文學便開始承負著人類的命運。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覺察到,人類所有的希望、勇氣、信念、理想都已經溶入到文學之中。它將人類在日常平庸的生活中所隱藏在內心的,甚至連自己都無法意識到的激情通過原型而不斷再現,在某一天突然將我們打動;它將一個人的聲音轉化成千萬個人的聲音,將一個人的命運轉化成整個人類的命運;它走向我們內心最黑暗的地方,將我們的意識帶向光明,使我們再次獲得信心和勇氣。
文章來源于《名作欣賞》雜志2012年下旬刊第10期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