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其他論文 > 正文

澄泥硯及其制作工藝研究

作者:耿建蕾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日期:2022-07-04人氣:1396

中國有四大名硯,分別為洮硯、端硯、歙硯、澄泥硯。其中,澄泥硯是使用經過澄洗的黃河細泥加工燒制而成的泥硯。澄泥硯的生產工藝極為繁雜,造型色彩變化多端,極具實用功能與藝術價值,既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也是中國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非石質硯臺。制作澄泥硯對雕刻技術具有一定要求,常見雕刻手法有浮雕、立體雕、鏤空雕等。澄泥硯的泥料在進行燒制前要經過多層篩洗,因此澄泥硯泥皮質地細膩,就像新生兒的皮膚一樣,同時這種泥皮不吸水、不怕寒凍、顏色不會消退,因此贏得無數先人的稱贊。現代澄泥硯在古代澄泥硯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實現傳承、融合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著重凸顯澄泥硯的實用功能與觀賞價值,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體系。文章以澄泥硯為研究對象,介紹絳州澄泥硯、黃河澄泥硯和魯柘澄泥硯等相關內容,并簡要從澄泥加工的選材、制作、造型和功能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為人們了解澄泥硯制作工藝提供理論基礎。

一、澄泥硯的主要種類

(一)絳州澄泥硯

山西省有一條汾河,河床處的泥沙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為當地制作澄泥硯提供了上好的原料。將特定的雙層過濾絹袋懸掛在汾河中,河水中含有的泥沙經反復過濾澄洗,最終濾盡砂石,得到制作澄泥硯極細的澄泥,澄泥硯也由此得名。澄泥硯的制作技藝最早誕生于漢代,由于經過篩洗和層層過濾的泥沙極細,經過燒制后如碧玉一樣凈透,如嬰童肌膚一般稚嫩,具有不吸墨水、不會腐蝕的優(yōu)良特性,因此自唐代中期以來深受無數文人雅士的追捧,成為歷代王朝的貢品。但受歷史因素影響,絳州澄泥硯的生產技術在明末清初消失。直到1986年,絳州澄泥硯的生產技術重新恢復,使絳州的民族文化再次綻放光彩。受絳州澄泥研究機構的影響,豫、晉、陜等地區(qū)逐漸出現很多制作澄泥硯的機構與工廠,形成了規(guī)模較大的產業(yè)鏈,山西新絳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澄泥硯美譽,開始成為中國澄泥硯的重要聚集地。2008年,絳州澄泥硯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黃河澄泥硯

澄泥硯最原始的主要生產地是河南洛陽的新安縣。新安縣澄泥硯制作工藝源遠流長,日久歲深,在新安名將楊仆建設“漢函谷關”時開始出現,如今已有2 200年的歷史。在中國四大名硯中,黃河澄泥硯是唯一用黃河澄泥作為重要材料經過燒制而成的陶硯。黃河澄泥由黃河兩岸富含多種礦物質的沉積泥沙經過濾后形成,是制作澄泥硯的主要材料。經過選泥、采泥、澄泥、醒泥、揉煉、形制設計、制坯雕刻、焙燒、熏蒸、拋光等多道工序形成黃河澄泥硯。隨著黃河澄泥硯制作工藝的不斷改進,現在黃河澄泥硯窯的珍品頻出,既有珍奇的綠豆砂、朱砂紅、蟹殼青、鱔魚黃等色彩,也有罕見的“云水紋理”。黃河澄泥硯的加工工藝,最早源于秦漢的磚瓦工藝,后經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其形狀也發(fā)生了變化:在漢代,主要造型是虎伏、瓦筒和瓦形;在唐代,主要造型則以箕形、辟雍形和風字形為主;宋代則發(fā)展出抄手形、蟬形;元代有金蟾形和鐘形;明代多按照龍龜、荷魚和牧牛等自然動物模仿造型;到了清代以后,黃河澄泥硯則有了更明顯的變化,造型在歷代基礎上豐富發(fā)展出云龍形、案幾形、田形和蟠螭形等。在黃河澄泥硯形狀構造發(fā)展過程中,不難發(fā)現其形狀主要隨著功能需求不斷改進,同時不斷豐富了硯池的實用性,如圖1。隨著年代變化,黃河澄泥硯裝飾也愈發(fā)呈現簡單趨勢。后期由于多種原因,黃河澄泥硯幾乎失傳。在國家級民間文化傳承人李中獻先生的指點下,經過整理、傳承、創(chuàng)新,1991年3月,根據傳統(tǒng)工藝制作而成的虢州黃河澄泥硯在新安縣誕生,延續(xù)了黃河澄泥硯這一古老的文化藝術形式。如今的黃河澄泥硯,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已經榮獲國家級、省級等獎項數十個。黃河澄泥硯還被設計制作成國家文化部、多家高校、各地政府部門單位的專用禮品硯,并走出國門,遠銷美國、法國、英國等多個國家,成為傳統(tǒng)文化產業(yè)的杰出代表之一。


(三)魯柘澄泥硯

魯柘澄泥硯是澄泥硯中極具地方代表性的一種,歷史悠久。根據《硯史資料》一書記錄,宋代有“東魯柘硯”,硯臺底部刻有“東魯柘硯”印款。將書中記載按照宋代地圖尋找不難發(fā)現,澄泥硯在山東的產地是今天的濟寧市泗水縣柘溝鎮(zhèn)。柘溝鎮(zhèn)與戰(zhàn)國時期的魯國曲阜相鄰,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具備良好的文化基礎。1982年和1999年,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先后考古發(fā)現兩批宋代抄手澄泥硯,即魯柘澄泥硯,為追溯山東地區(qū)澄泥硯的生產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柘溝鎮(zhèn)之所以具備悠久的澄泥硯生產歷史,主要原因是該地具有豐富的陶土資源。20世紀80年代后,魯柘澄泥硯復燒成功,極大地激發(fā)了國內外魯柘澄泥硯愛好者的收藏興趣。同時,魯柘澄泥硯還多次作為國禮,送給國外友人。2007年,魯柘澄泥硯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評選出楊玉禎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魯柘澄泥硯的復燒為澄泥硯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經驗,彰顯出魯柘澄泥硯特殊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在魯柘澄泥硯的加工過程中,獲取的泥土不能直接用于硯臺制作,當地人一般會用編織袋存儲6個月以后,等待泥土氧化陳腐,并在太陽下晾曬,使其風干成為粉末狀,再碾碎去除雜質備用。柘溝土的黏度與可塑性極強,制作成的坯體硬度大,能經受較高溫度的燒制。柘溝鎮(zhèn)所生產的澄泥硯的最大特色是泥土色彩非常豐富。柘溝鎮(zhèn)的泥土有紅、黃、綠、青、白等5種顏色,每一種顏色的陶土都可以用于澄泥硯制作,而不同泥土之間的顏色可以自由搭配,從而呈現多色的紋理效果,為魯柘澄泥硯的生產增添獨特魅力。如今,魯柘澄泥硯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改進工藝,以嶄新的姿態(tài)出現在文人墨客的案前,并搭載著互聯網的快車走向全世界。

二、澄泥硯的加工工藝

(一)澄泥硯的制材

澄泥硯選材雖簡單,但也有諸多講究之處。澄泥硯最主要的生產制作材料——澄泥,取自河海湖塘。河泥經過篩選,再用于制硯。不同地區(qū)的選材辦法略有不同,但除了泥土以外,通常也會選用其他制材。根據蘇易簡的《文房四譜·硯譜》記載,必須要“以埋泥令入于水中,接之,貯于甕器內,然后別以一甕貯清水,以夾布囊盛其泥而擺之,俟其至細,去清水,令其干,入黃丹團和溲如面,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有傳聞說,山西有一位呂道人善于制作澄泥硯,每次制作澄泥硯都要在泥土之中加入黃丹。而黃丹的主要成分是鉛,其在陶瓷原料中發(fā)揮著“萬能助溶劑”的作用,能大幅降低陶泥的制成溫度,加強胚體結合度。但鉛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化學元素,一旦加入過量,可能會出現鉛溢出從而影響硯臺質量的情況。現階段由于可以控制燒制硯臺的溫度,有時不加鉛。此外,古代也有利用草木灰增加硯臺色澤的說法,如“厚以稻糠并黃牛糞攪之”,該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制作者在燒制硯臺時,將硯臺胚體放入有稻草、秸稈等草木灰的缽體中,在燒制過程中草木等會提前燃燒,并在硯臺表面留下色彩和紋理。同時,在現代科學技術相當發(fā)達的時代背景下,也有制作廠商在泥坯中根據需要加入不同色素進行煅燒,從而得到不同顏色的澄泥硯。用土用料用法的不同會使硯臺顏色不同,如魯柘澄泥硯制作選色使用的是勾花法,先選擇澄洗以后的白色陶土,裝入容器中等待陰干,在此過程中,將少量的紅色、黃色或者綠色等顏色的土壤澄洗過后鋪在表面,由于重力作用,上層顏料會滲入白色泥土中,從而產生隨意性的花紋,這種花紋不可復制,有時會出現石材一般自然美感的圖案,如圖2??梢哉f,是各種不同選材之間的相互搭配,促成了澄泥硯的五彩斑斕。


(二)澄泥硯的造型

澄泥硯選材為泥,質地松軟,在煅燒之前便于塑形,而造型是澄泥硯加工工藝中最重要的過程之一。硯臺形狀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目前,在澄泥硯制作過程中,最主要的澄泥硯造型有仿物形、肌理形和組合形三種。仿物形的硯臺是指硯臺造型按照動物、植物和器物等自然物象為原型,加工出澄泥硯的外部形狀,這種工藝既能豐富硯臺造型,也能賦予硯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風格。目前,最主要的仿物硯臺有仿豬的豬形硯、仿荷葉的荷葉硯等。比如,仿豬硯是十二生肖中的一款硯臺,其將豬的形狀作為硯臺外形,以豬肚子作為硯池,造型簡約大方、憨態(tài)可掬,頗具特色和趣味性。肌理形的硯臺主要是指運用科學配方,并加入藥物,通過熏蒸等特殊工藝加工,使硯臺發(fā)生窯變,呈現出天然形成一般的紋理,這種紋理精致美麗,叫人嘆為觀止。目前,我國最常見的肌理形硯臺有和諧硯、殘碑硯等。組合形的硯臺是最常見的,通常將山水草木、人物建筑和飛禽走獸等多種景觀物品搭配組合,出現在一方硯臺之上,既能營造硯臺氛圍,也能表達制作者情感。比如,清華大學在建校百年慶典中,取景于清華大學池塘月色,制作出以池塘、蓮花和荷葉等為題材的系列硯臺,取材新穎、構思精巧,同時也突出主題,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相傳,乾隆酷愛澄泥硯,曾經命人仿造絳州澄泥硯,并撰寫了《欽定西清硯譜》,這本硯譜對后來的制作者們具有重要影響,硯臺造型在其中同樣有記載,在確定硯臺造型時,絕非一味模仿,而是蘊藏著制作者或者文人的精神內蘊。

(三)澄泥硯的制作

澄泥硯制作歷史悠久,加工工藝經歷了由簡到繁、由粗到精的轉變,并持續(xù)改進。北宋蘇易簡在《文房四譜·硯譜》中寫道,制作澄泥硯要先把泥放在水里融化,用蹇器裝著,等待水由濁變清,再用布將泥取出,用夾布囊盛著,讓泥變得細如面粉,等待干燥。之后再“入黃丹團和溲如面”,用模型作形狀,用重物擊打讓泥塊堅硬,后用竹刀雕刻出硯臺的形狀,但不必講究大小。等到硯臺坯子稍微陰干,“燒一伏時,然后入墨蠟貯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亞于石者”。如此一來,澄泥硯的初加工就算完成。之后再進行整璞、雕刻和打磨等手工加工,澄泥硯即制作完成。現代魯柘澄泥硯的制作工藝,先是取柘溝制陶黏土,取土后沉池浸泡,用細棉布澄泥,等待陰干后用石膏、水泥等材質磨具加以定型,不必涂抹釉色,經過1000℃高溫氧化煅燒。魯柘澄泥硯的加工工藝與《文房四譜·硯譜》中的記載大體相似。

(四)澄泥硯的功能

古時,澄泥硯一直擔任著文化用具的角色。但現今,根據硯臺使用功能的不同,分為實用性、藝術性和專題性三種。藝術性的澄泥硯,最主要的特征是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稍加注重藝術性和觀賞性,使其既具備澄泥硯古色古香的元素,又與現代文化融合,盡可能雅俗共賞。這類硯臺,在造型、制作、雕刻和包裝等方面,都有一定講究,要求精致且具有美感,不適合批量生產。專題性的硯臺則是在藝術性硯臺上更上一層樓,主要是對接高端市場,一般為企業(yè)、文化展覽等專題量身定制,在澄泥硯的質地、色彩、造型和雕刻等方面,力求復古,設計方面充分考慮藝術性和觀賞性。最常見的硯臺主要具有實用性,其產量最高。實用性硯臺通常為滿足文化活動需求而生產,對制作選材和工藝等具有嚴格要求。比如,絳州澄泥硯,以江河湖海中沉淀的淤泥為原料,經過淘洗、沉淀、成型、雕刻和燒制等程序加工生產而成。其中,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對工藝具有嚴苛要求,只有經過縝密控制,才能使硯臺的硬度、密度都符合使用要求,能“堅實如玉”,呈現“膩而利”“發(fā)墨養(yǎng)毫”的研磨效果,同時使研磨出的墨汁保持潤性。與之相似,魯柘澄泥硯能歷寒不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柘溝土經過淘洗沉淀后,泥的粒度約為0.01~0.048毫米,一經燒制,其泥分子之間間隙更小,能達到密不透水的效果。

三、結語

澄泥硯自產生后,就被賦予硯的文化。澄泥硯的加工工藝也伴隨文化發(fā)展、硯臺實用性等要求不斷改進。澄泥硯曾在長遠的歷史中幾經周折,但一直薪火相傳。如今,澄泥硯已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為了使澄泥硯再現榮光,必須以現代工匠精神為引領,不斷精益求精。因此,要在選材、造型、制作和功能體現等方面下苦功夫,既要傳承澄泥硯古色古香的原味,也要與現代文化新潮流結合,彰顯獨特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新時代,澄泥硯主產地應注重對澄泥硯文化的宣教和澄泥硯工藝的創(chuàng)新,努力為推動澄泥硯文化發(fā)展做出新貢獻。


關鍵字:優(yōu)秀論文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